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217篇
基础理论   51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和城市发展阶段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2.
Using 1995-2006 panel data for 210 cities, this article firstly measure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or Chinese cities with 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and then describes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ing trend displays four "reversed U" shapes. A turning point of widening gap occurred among cities in 2000 and there was a certain convergence among four regions. Urban energy efficiency level is unstable. Cities with low efficiency and high energy input will be the focus of energy-saving and reducing emissions. According to Tobit model, resource endowment, tempera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y level and variety of policy factors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timely review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disjointed literature on social sustainability and identifies some readily available measures of this concept for American cities. Based up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ur broad dimensions are identified as being reflective of social sustainability: equal access and opportunity, environmental justice, community and the value of place, and basic human needs. Breaking these four dimensions into measurable indicator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method for researchers and for American cities to begin to evaluate and to assess social sustainability efforts within their jurisdictions.  相似文献   
14.
PAH concentrat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47 seasonal snowpack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Valbelluna valley and in the Bellunesi Dolomites National Park, in the Italian North-Eastern Alps, during the winter of 2005. The ΣPAH concentration in high-altitude alpine sites (above 1700 m) was 32 ± 20 ng/kg while in valley bottom urban areas it was 165 ± 54 ng/kg with maximum values of 290 ng/kg. The GIS mapping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produce a PAH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urbanized Valbelluna valley, and in particular the SW part, had the highest accumulation of all PAH, with values an order of magnitude more than those in rural and alpine areas. This behaviour is consistent with urban air quality data, and is due to geo-morph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deeper shape of the valley at the position of the town of Feltre and the low altitude of the boundary layer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相似文献   
15.
In urban cities in Southern China, the tissue S/N ratios of epilithic mosses (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 varied widely from 0.11 to 0.19,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some atmospheric chemical parameters (e.g. rainwater SO42−/NH4+ ratios, each people SO2 emission). If tissue S/N ratios in the healthy moss species tend to maintain a constant ratio of 0.15 in unpolluted area, our study c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class I (S/N > 0.15, S excess) and class II (S/N < 0.15, N excess), possibly indicative of stronger industrial activity and higher density of population, respectively. Mosses in all these cities obtained S and N from rainwater at a similar ratio. Sulphur and N isotope ratios in mosses are found significantly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local coal δ34S and NH4+-N wet deposition,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local coal and animal NH3 are the major atmospheric S and N sources.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趋向好转,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这种城乡环境二元趋势的凸现,提出了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城市中心主义"环境法制以及我国农民实质自由的严重匮乏是我国产生城乡环境二元趋势的根本原因.一些地方所采取的仅仅局限于环保领域的城乡环保一体化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环境二元趋势.城乡环保一体化实践需要以更为全面的制度建构为基础.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制度建构应树立理性、人本、自由等基本理念,应坚持整体推进、科学建构、多元参与等基本原则.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制度建构路径,首先是消除对农民的各种制度性歧视,实现城乡居民的权利平等;其次,在推动地方民主与法治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与完善农民权利实现的保障机制,保证农民的各项权利最终成为"可实际行使"的权利.最后,还要建立适应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环境法制.  相似文献   
17.
VIC模型与SWAT模型在中小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GIS与RS技术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今水文界研究的重点。从气象与水文水资源学科交叉的角度对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模型与SWAT模型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白莲河流域,以此探讨该模型在中小流域的适用性。模拟结果表明,VIC模型与SWAT模型在白莲河流域率定期与检验期的模拟效果相差很小。SWAT模型的效率系数与相关系数略高一些,SWAT模型的模拟效果比较平均,每年相差不大;但VIC模型在1995年和1999年模拟效果明显好于其它年份,尤其在2002年,VIC模型模拟的洪峰与实测的相差较大,从而影响总体的效率系数偏低,而SWAT模型模拟的更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对于我国中小流域的径流模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 经济 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 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 城市化相关系数的时序演变与人口城市化集聚程度>空间城市化集聚程度>经济城市化集聚程度的演变趋势密切相关,表明综合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地域协调性最高,而与经济的最低;④ 城市化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时序演变具有首位度城市层级结构、城市层级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城市化地域协调性不强等特征;最后就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湖北省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试点城市O3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利用2009年O3试点城市的03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和广东的03浓度变化特征,统计了年超标情况,并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其对0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各点位间03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因点位类型不同,浓度存在差异;O3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在13:00-15:00出现最大值,6:00-7:00出现最小值;O3超标主要集中在4-8月份,广州和北京超标现象较多;O3浓度受温度、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一些新近发表的相关论著,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理论规范性研究、转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开展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畴、城市特征、企业与城市关系,以及研究领域和研究传统、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差异.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